橫岳西壁 石尊稜

入門Alpine即放棄

Contents
Updated on 2025-04-07

在上山前,雪訓同學們都興致勃勃的說要留下來爬路線,我也預計要多留三天嘗試多一點路線,檢視自己是否喜歡及適合技術攀登,也累積冰雪岩環境的經驗,而隨著課程的進行,以及天氣的變化,最後只剩我和繩伴薑餅兩人決定多留一天XD

攀登日只有上午的天氣窗口,下午大約12點之後就會天氣轉差,開始下大雪,然而當天起床薑餅望向窗邊,乾下雪了耶這句話傳到我耳中,片片的雪花飛落,心中又多了一些猶豫,不過既然都留下來了,討論之後還是決定先出發去看看。

預計行程如下

  • 0700 赤岳鈜泉出發
  • 0730 三叉路雪坡視情況結短繩隊
  • 0800 石尊稜起攀點,開全繩攀登下部岩壁
  • 0900 結短繩隊爬雪稜
  • 1000 開半繩長爬上部岩壁
  • 1040 最後雪坡結短繩隊
  • 1100 稜線完攀
  • 1130 地藏尾根
  • 1300 赤岳鈜泉

繩隊裝備如下

  • 70m dry rope * 1
  • totem cam * 1 set
  • DMM Offset nut * 1 set
  • Alpine draw * 6
  • Anchor kit * 2 set
  • 岩釘 * 3
  • 0725 赤岳鈜泉出發
  • 0830 接近下部岩壁的較陡雪坡結短繩隊,有薄冰及岩壁
  • 0900 風雪變大,決定繼續開全繩攀登下部岩壁,如果無法十點以前爬完下部岩壁,則原路垂降撤退
  • 0930 我爬了約五米,覺得沒有可靠的手點或冰斧支點,決定原路下攀撤退
  • 1045 用下部岩壁起攀站雙繩垂降,通過薄冰及岩壁路段到雪坡
  • 1145 原路散步回到赤岳鈜泉

Approach 路上觀察新雪大概 1cm 左右,路上應該不太會有雪崩的風險。 /sekison-arete/new_snow.jpg

Approach 路上還有看到小碎冰組成的坡面,不知道形成的原理以及可能的風險,感覺比雪坡還不容易制動。 /sekison-arete/iceball.jpg

清楚的看到下部岩壁底部,但上面被霧給擋住。我們結短繩隊繼續往前,接近下部岩壁的雪坡較陡,雪較少的地方有薄冰及岩壁,冰爪前齒僅能稍微咬住,較沒有安全感。 https://tratitude-blog.netlify.app/sekison-arete/approach_hu1d5ea03193e466b2d55492fab201a0de_1702404_1600x0_resize_q100_box.jpg

抵達起下部岩壁,有看到兩個站都有打 bolt,我們選擇用左側的站開全繩確保後直上,有看到往上約八米的地方也有 bolt,整體是稍微內傾的岩壁,岩壁本身有容易剝落的小碎石,有些地方表面上有結薄冰及凍土草坡所覆蓋。 /sekison-arete/station.jpg https://tratitude-blog.netlify.app/sekison-arete/station_1_hu5e97b4560c42c18fffe23ac612130fe8_2879568_1600x0_resize_q100_box.jpg

我先鋒往上爬了約五米,中間有用繩圈套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石頭,嘗試了能推稱的手點但感覺很滑,也嘗試用冰斧砍進冰裡,但冰層很薄,底下的土或碎石只能稍微卡住鶴嘴,這兩種方法感覺把重量放上去就有機會噴掉然後墜落,雖然再往上一些就是 bolt 了,但就算沒有墜落,行徑速度慢應該無法在下大雪之前爬完技術路段。我決定要下攀撤退,繩伴也支持撤退的決定。當下風蠻大,最後帶著繩雙繩垂降通過有薄冰及岩壁路段到雪坡。 /sekison-arete/rappel.jpg /sekison-arete/rappel_1.jpg

心情放鬆,懷著感恩的心吃午餐,外面正下著大雪,還好我們沒有硬拚… https://tratitude-blog.netlify.app/sekison-arete/lunch_hu8ce66db299571b73c24db06881827420_1702127_1600x0_resize_q100_box.jpg

路線選擇上,會想嘗試較多岩石地形,多體驗一些冰斧冰爪在岩壁上的感覺,探索未來攀登的可能性,是否有機會去爬有冰雪的岩壁。

在不熟悉的環境攀爬下部岩壁,有感覺到超過自身的能力,雖然出國前有先在戶外練習乾攀,石尊稜的岩質較差爬起來壓力很大。過程中除了攀登,垂降也是特別謹慎,原本要拋繩確認長度是否能通過較難的地形,若長度不夠就要多垂降一段,第二段垂降將捨棄繩環通過樹後用繩環垂降,或繞樹直接垂降,但是風過大拋繩一直卡到樹,決定帶繩垂降,能剛好能通過較難的地形。之後能做得更好的地方

  • 往上前進時,就要先估計撤退所需的繩長,避免垂降繩常不夠
  • 如果無法拋繩確認繩長時,帶繩垂降的過程中,環境允許的狀況下,可以停在中繼點先放餘繩確認長度,如果不夠還可以用中繼點多垂一個繩距

回程時如釋重負,帶有一點惋惜沒有完成路線,但更多的是感謝我們有理性的判斷並決定撤退,也感謝我們有來嘗試石尊稜,這條偏岩石地形的路線。經過這次的嘗試,較清楚的認識自己不太能接受不穩定的岩質,尤其是在嚴苛的氣候或救援困難的地方進行容錯率低的攀登,不太能享受攀登的過程,只會開啟生存模式,全神貫注提醒自己不能有任何閃失,除非自己的攀登能力需要強大到能夠 solo alpine 路線,不然應該很難喜歡這種攀登型態。對比在龍洞或穩定的岩場傳攀,一樣能體驗到探索岩壁的樂趣,能在相對安全可控的狀態下嘗試較難的路線,完成路線的成就感也是令我滿足。

之後的目標一樣是岩壁,主要想爬多繩距,接下來會學習人工攀登及大牆攀登,打開岩壁更多可能性,除了 Approach 到岩壁所需,不然不會特別想去接觸冰雪XD

アルパインクライミング ルートガイド 八ヶ岳・南アルプス・谷川岳編 此書可在日本 Amazon 或日本 Kobo 上購買電子書,有路線的簡介及topo。

阿彌陀岳北稜在 Guidebook 上的文字描述,不負責任翻譯如下

這是一條氛圍明亮的山脊路線,比中山尾根更為簡單。路線上有兩處關鍵的岩壁,一處在下部,一處在上部。特別是下部岩壁,由於支點較少,攀登時需要仔細觀察路線。過去曾發生多起因路線判斷錯誤而導致的墜落事故。在下部岩壁的岩面上,甚至有專業導遊發生過墜落並受傷的案例。雖然這條路線的難度等級較低,但不可輕視其潛在風險。前往起點的路線是從赤岳鉱泉沿著通往中山乘越的登山道開始,當登山道進入中山尾根側面並變得陡峭時,需轉向橫岳西面的溪谷路線。右岸的第一條溪谷是小同心溝(ルンゼ),第二條分支的右岸為三叉峰溝(ルンゼ),而正對面則是日ノ岳溝(ルンゼ)。 前往目標的石尊稜,可以從三叉峰或日ノ岳的任一溝(ルンゼ)進入,爬升一段距離後斜向上攀登至稜線。從稜線上的草坡開始攀登岩石,正前方會接續岩壁。岩壁下有一片草坡與岩板(スラブ),需先攀登這部分。

岩壁有兩條攀登路線:一條是從右側的淺凹角向上,沿著弓形線路從草坡到岩壁面進行攀登;另一條是從草坡與岩石混合的路線向左上攀登,回到稜線。我兩條路線都曾經攀登過,若有積雪,後者似乎相對更容易攀登。確保點的支點可以使用灌木進行設置。沿著帶有灌木的稜線前進一段路程(冬季時會變成雪稜)。左側可以看到三叉峰溝(ルンゼ),從三叉峰溝的下部持續攀登至石尊稜也是一條有趣的路線。攀登稜線至盡頭後,會到達上部岩壁的起始點。第一段(1P目)是一條從凹角開始,接著是階梯狀的穩固岩壁。攀登約30米至稜線背部時可以稍作休息並切斷攀登段(ビッチ)。最後的路段是從溝槽狀地形開始,攀登一片可能結冰的混合斜坡。使用整段繩索進行攀登,最後的斜坡難度較低,因此可以採取同步行動來完成攀登並抵達稜線。下山時,地蔵尾根為最近的路線選擇。

參考時間

  • 赤岳鉱泉(1小時)→ 三叉峰溝(ルンゼ)匯合點(30分鐘)→ 石尊稜起點(2小時半至4小時)→ 稜線(2小時)→ 赤岳鉱泉

好用的日本登山地圖app,有其他登山者的紀錄。





Комментарии